您当前的位置:星空官网(中国)官方网站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

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

发布时间:2023-03-24 阅读量:

□  许佃来

“树头雪过梅犹在,地上春回柳未知”。时间总爱不言不语,不经意间,春天来了。

春回大地,是伴随着惊蛰节气而来的。惊蛰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,至此,春气萌动,万物勃发,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。

每年35日或6日,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二月节,天地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谓之惊蛰。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,不饮不食,为“蛰”。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,冬眠的动物被惊醒,人们便称这天为“惊蛰”。

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各不相同,“惊蛰始雷”的说法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吻合。在盐场,老辈们有“正月雷,遍地贼;二月雷,蛇虫探木推;三月雷,狗碴白米堆”的说法。

春回大地,是雷声最先告知的。传说惊蛰这天,天庭里雷神击打天鼓,让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在春天的暖阳中慢慢睁开眼睛。此时,蛰虫苏醒,天气转暖,新绿萌发。

晋代诗人陶渊明在《拟古.仲春遘时雨》中写道:仲春遘时雨,始雷发东隅。众蛰各潜骇,草木纵橫舒。

而在我国最早的历法古六历中,“惊蛰”则称为“启蛰”。“启”,意味起始、开始,预示春天的大幕已经拉开,颇为准确、形象。到了西汉太初元年时,汉武帝为了避其父刘启的名讳,就将“启蛰”改成为“惊”字。惊显动,蛰主静,堪称绝配。一个“惊”字,更生动地体现出春雷惊醒万物的意蕴,从此“惊蛰”便叫开来。

惊蛰之日,无论有无雷声,夹在雨水和春分之间,其角色便是奏响春天前奏曲。至此,由南至北,如烟似霞的繁花将次第开放在大江南北、阡陌巷头,又一个春天翩然而至。

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,惊蛰节气共15天,人们习惯将5天称为“一候”,“三候”为一个节气,可以简洁明了地以一些特殊现象表明节气特点,因此,惊蛰也有“三候”——

一候桃始华:“春雷一声响,九尽桃花开”,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,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。桃花初绽,是仲春时节的重要标志;

二候仓庚(黄鹂)鸣: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”在仲春里的柳树和繁花之中,黄鹂的叫声随处可听,是春日里动人的歌者;

三候鹰化为鸠(布谷):“布谷声中日又斜,石桥流水两三家。乡村春色无人管,开尽棠梨几树花。”布谷鸟飞归来的时候,春意已经很浓,天气暖和,百花争艳。

桃花红,李花白,黄莺鸣叫燕飞来。自古以来,惊蛰节气在农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。因其气候特点,人们将其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。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句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田家几日闲,耕地从此起。”

勤劳的晒盐人也有“九尽花开寒不来,脱脚上滩把盐晒”的争时观。从3月上旬到4月底的50多天为春晒前期,即俗话说的“春扫头”。主要盐事为:大量盘水工;雇齐人工;出塘卤,羌格子,压格子,放格子,种盐……一幅“人勤春来早”的盐业春晒画卷在百里盐滩缓缓铺开。

据老辈讲,晒盐人惊蛰有三怕:一怕北风,“惊蛰刮北风,从头另过冬”;二怕打雷,“未过惊蛰先打雷,四十九天云不开”;三怕不暖,“该暖不暖(该冷不冷)不成年景”。

惊蛰时节,乍暖还寒,气候干燥,容易中干舌燥,滋生疾病。所以,盐乡人也有惊蛰吃梨的习俗,以助益脾气,滋润五脏。另外,梨和“离”谐音,意为让疾病远离,平安迎春。

惊蛰惊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,盐乡人早年也有惊蛰日杀虫习惯。在房前屋后的墙基、鸡鸭圈、草堆等处撒一些石灰粉末,以杀虫、防虫。还有手持燃烧的艾草熏家中四壁,驱赶蛇虫鼠蚁和霉味。

春雷乍振,处处逢春。一切美好,正在悄然发生。愿每个人都能有“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”的坚韧,不负春光,共同开启美好的未来!